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作者:开屏映画子非鱼

昨晚去二刷了《芳华》。二刷不是因为好到要看第二遍,只是因为距离上一次看片,已经两三个月,对这部电影的印象已经有点模糊,想要写一写,郑重起见,还是应该再看一遍。

二刷的感觉其实非常难受。一刷还有点被复原得不错的“文工团审美”限制了判断力,二刷时就觉得“文工团审美”的表象下面,很多情节不忍卒睹。

最糟糕的一场戏是,“送战友”。

文工团因为时代原因被解散,团员和老师们一起吃散伙饭,大家除了一起热泪盈眶地大唱了一场卡拉OK“送战友”外,没有一个镜头跟为他们真正付出过的战友刘峰和何小萍有关,也没有一个镜头让观众联想起他俩,没有一个人物哪怕片刻想起过他俩,包括那位制造了这一切的林丁丁女士。

在那么可怕的厄运降临到战友刘峰和何小萍身上之后,这个操蛋的文工团就云淡风轻地解散了,所有人都还能优雅地告别和转身。或许这就是真实历史中屡见不鲜的事实,但是,高调文艺的冯小刚也能保持在镜头里不带一丝批判,像没事人一样开一场“送战友”的卡拉OK大会。这很荒谬。而这样的荒谬,又是一个能够深入这位中国导演内心的正常,它又是带着“敏感”的标签回来的。这种荒谬就不只是历史,也是现实了。

为什么这样的荒谬能够深入现实?原因有二:其一,就是因为这些“战友”们总是能够在事件发生时找到跟“我”无关的“历史原因”;其二,在事件发生后,又能毫无内疚地转身而过,因为“时代变了”。

这也是那些在文革中殴打老师校长至今从不认错的人能够身心健康地活到现在从不感到脸红的人的心理基因。

有人问,没有这样的心理基因,在这样的时代中怎么活下去?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样的心理基因会让我们一直这么活着,并且,恐怕这样的恐惧只会让恐惧延续及子孙。每一个人都把自己当成历史的受害者,当成弱势群体,等待那永远不会出现的转机。

等待转机的心态,是另一个全民性的心理基因。“送战友”时集体合唱的那首《驼铃》,“待到春风传佳信,我们再相逢”,是1980年出品的反思文革的电影《戴手铐的旅客》插曲《驼铃》里的一句歌词。这句歌词就是等待转机心理基因的写照,它跟把一切归于历史的心理基因一致,只不过与加害者以历史为名的脱罪相反,是历史的受害者期待残酷历史早日过去的精神支柱。

这句歌词就像“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流传很久的心灵鸡汤一样,传唱至今,包括《芳华》被迫改档时,改档宣传语也是这一句。

在“归罪历史”和“等待转机”中,我们迎来送往了一个又一个不堪回首的历史。

尽管《芳华》不断宣称是“冯小刚最好的电影”,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部电影并没有受到重要国际奖项的认可,在金马奖上也全军覆没,并没有继续冯小刚《我不是潘金莲》的辉煌。

我想,如此空缺的题材,评委们并不是不想认可,而是根本就看不懂,如此残酷的青春、如此刻骨铭心的历史,所有参与其中的人,怎么能是这样一种云淡风轻时过境迁的态度呢?

《芳华》:冯小刚无法走出的电影宿命

话题:



0

推荐

李多钰

李多钰

69篇文章 6年前更新

笔名子非鱼,资深传媒人,专栏作家。 blog.sina.com.cn/youfish t.sina.com.cn/liduoyu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