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作者:开屏映画子非鱼(微信公众号ikaiping)

▲《芳华》的这个场景让我想起《出水芙蓉》,看过《毒太阳》的人就会明白,这样华美的记忆对于《芳华》所要追忆的那个年代是多么不恰当。

冯小刚以前写过一篇关于姜文的文章,里面有一段话对比了自己和姜文的不同,姜文把电影当做一件神圣的事情,而“我基本上还处于把电影当饭吃,为了保住饭碗必须急中生智克敌制胜的档次上”。他还很诚恳地说,“我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达到好的标准,姜老师则不然,他的问题是如何能够节制他的才华”。

因为这篇文章,我对冯小刚有了好感。他起码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这比很多拍烂片还装大尾巴狼的导演要强多了。

近几年,冯小刚导演显然吃饱饭了,开始拍有人文情怀的电影。问题来了,吃饱饭了,还能拍出有情怀的电影吗?

▲这大概是《芳华》中最有情怀的一段,可惜电影并没有结束在此时。

答案是:依然很困难。

一个人在饥饿的时候,情怀往往更真实一些,不会吝惜自己的羽毛,不会被传世的妄想压垮,也不会那些既得利益捆住手脚。饥饿和贫穷恰恰是创作的富饶之地,能够让艺术家创作出更纯粹的作品。很多作家都是在贫穷和饥饿的时候创作出了自己最好的作品,当他们的生活日益丰饶,什么都不缺了,他们想象的翅膀也就缺少了展翅的欲望。

《一九四二》:整部电影都是对饥饿的记忆的重复,缺少挣扎与愤怒,它到顶了也就是一个饥饿版“活着”。一个什么都不缺的人如何来想象苦难呢?他知道饥饿的人会想什么吗?他会让饥饿的人奋力打开一条通往温饱之路吗?

《我不是潘金莲》:一个反体制类型电影弄得体制内要参考和学习,中庸真是害死人啊。一个在体制内游刃有余的人如何从根子上来创作“反体制”类型的电影呢?

《芳华》:老生常谈的文革版“活着”,只不过因为活着的人在文工团里青春貌美,就陡然生出了一种对特权时代的怀旧。甚至不如《我不是潘金莲》,《我不是潘金莲》起码还有刘震云老辣的作品做支撑,严歌苓的小说统治影坛真是一代国产片的悲哀。

《芳华》逃不出冯小刚的宿命:怎样才能达到好的标准。

这将是冯导一生要追问的问题。

《芳华》:这么残酷的青春也能云淡风轻吗?

话题:



0

推荐

李多钰

李多钰

69篇文章 6年前更新

笔名子非鱼,资深传媒人,专栏作家。 blog.sina.com.cn/youfish t.sina.com.cn/liduoyu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