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不做房奴,就做小三”。《蜗居》的剧情逻辑到底是对房奴的赞赏,还是对小三的同情?还真不好判断。

看完《蜗居》,有人在“围脖”上大声疾呼,大城市生活太艰难,不如回到自己出生的小城市去过质量更高的生活。回应的人还很热烈,似乎靠着一部《蜗居》,立刻就可以组织起一支浩浩荡荡的西部开发人才大军。不过我敢打保票,真正愿意从大城市撤退的人不会有一个。那些热烈响应要回到小城市的人,甚至连二线城市也不屑一顾,就不要说三线的小城镇了。有一句老话叫“人活一张脸”,又说“不蒸馒头争口气”。再苦再累,也要像个钉子一样楔在大城市的人潮人海中,虽房奴而不悔,还要很阿Q地说,“要知道,有多少人欲做房奴而不得啊”,这就是大城市人的宿命。

《蜗居》可以预见的一大功劳,应该是可以吓倒那些打算到大城市来寻梦的人们,让大城市的人口增长步伐放缓一缓。人口增速缓了,住房的刚性需求就少了,房价大概就可以下去了。呵呵,如果你把我的这句玩笑当真,那就向有大城市梦的人群散发《蜗居》光盘或网络链接吧,看他们还敢不敢来。果真如此,《蜗居》倒是可以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铺一段减速带,让变态过热的经济退退烧?

我看,这还是严重高估了《蜗居》的作用。

不如咱们还是把《蜗居》当作一部专拍房奴马屁的电视剧吧。房奴太多,一个基数庞大的收视群,让制片人眼红,如此而已。好在编剧起码当过房奴,知道房奴的辛酸,找得到房奴的死穴,替房奴道出了苦水。若是引起一些高层领导的关注,认真为城市居民的居住问题做一些实事,也就功德无量了。

话说回来,“不做房奴,就做小三”,这样的剧情逻辑到底是对房奴的赞赏,还是对小三的同情?我们还真不好判断。对于看过《蜗居》的朋友,你可以出一道心理题,来检验她属于哪种人:那些对努力打拼的海萍竖大拇指,并且有高估房奴道德指数倾向的人,估计都是房奴或有过房奴经历的人;那些同情海藻,甚至以为全天下做小三的都是被高房价害的人,如果不是小三,起码也有做小三的潜质。对不起,如果这道题不小心泄露了你心底的一点邪念,你不要怪我,其实,活得太累的时候,谁不会在心底里想往一下不劳而获的快感呢?关键是,不劳而获需要天份,你有吗?

别对着《蜗居》哭了,我们还是一起来数一数大城市生活的好处吧。

首先,你拥有的发展机会更多,和城市发展的速度成正比。那些大唱小城市的田园牧歌的人,不信可以到小城市试一试那些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连跳槽都不敢的日子有多苦你知道吗?动一动就让你下岗的日子有多苦你知道吗?

其次,你可以建立更自主的小家庭。外来人口比例越高,婆婆同居的可能性就越小。即使在一个城市,大城市的婆婆一般也不会有太多精力管媳妇。你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养育子女、管教丈夫、装修房子,这有多重要你可以问问小城市的朋友。

再次,万一没有婚姻,你也可以过更好的单身生活。你不必一定要做妻子和母亲,就可以拥有做女人的快乐和尊严。《新周刊》都说了,“剩女”不是被剩下,而是主动选择剩下了自己。你看,做一个主动剩下自己的优秀单身女人,也没有什么不好。

最后,在大城市生活,你可以理直气壮地败家,理直气壮地血拼。如果老公或父母对你的败家行为有所不满,你只要把一位摩登同事带到家里,告诉家人这是你的上司并且对衣着要求很高,问题就迎刃而解。

话题:



0

推荐

李多钰

李多钰

69篇文章 6年前更新

笔名子非鱼,资深传媒人,专栏作家。 blog.sina.com.cn/youfish t.sina.com.cn/liduoyu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