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的手边最近有两本书,一本是《小团圆》,一本是《一间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前者作者张爱玲,后者作者弗吉尼亚·伍尔芙。

如果做一做比较文学的话,张爱玲和伍尔芙有很多相似之处:她们都有童年阴影,都有些自闭;她们都对女性的生存状态非常敏感,应该都算女性主义作家;她们同时又都被奉为女性偶像,尤其是在死后,受到了异乎寻常的追捧,我想这种追捧跟她们的女性身份又都有极大的关系。

这件事让我有一点感慨:独立女性作家虽然试图探索女性生存的独立价值,但是她们自身的性别身份往往更加突出。他们在一些后世人的眼中,首先是一个特别的女性,然后才是一个特别的作家;她们作为女性的特殊生活态度更加让人流连忘返,甚而成为某些人跨时空性幻想的对象。那些罗曼蒂克的人们浑然不愿意了解,他们现在所认为的情调与浪漫,在作家在生时则只有挣扎、孤苦与彷徨。当她们还在挣扎时,是不是会有什么愿意无微不至地体察她们的思想的人呢?

我所知道的一位当代学者,虽然从未见过张爱玲,却把自己当成张爱玲的知音,甚至情人,有一种“普天之下,惟我最为了解爱玲”的独占态度。他那种态度倒是有点胡兰成初见张爱玲时的态度,但是胡兰成的爱情或曰欣赏能坚持多久呢?他终于还是把爱玲当成了一个女人,发动起典型性的两性战争。不仅如此,他最后还要利用张爱玲的独立女性的生活态度来伤害她、摧残她,让张爱玲在这场战争中彻底失去招架的逻辑。独立女性的生存状态往往如此吧,她们的生存往往是一种概念性生存,像所有的概念性产品一样,她们的概念在对抗现实社会的方法论时,总是不战而败。而打败她们的,往往就是她们发明的概念。那位跨时空爱恋的学者,如果见到真的张爱玲,又会不会是叶公好龙呢?

伍尔芙要比张爱玲幸运一些,她遇到了一个极为包容的先生,愿意在无性的状态下守护她终生。但是她的精神时常失控,终于还是投水自尽了。伍尔芙比起张爱玲来还是要纯粹很多,摒弃性虽然是一个极端的做法,但是性别的独立,有时候还真是需要从性的独立开始。张爱玲虽然过着经济独立的生活,但是从心底里她见到男人还是要“低下去低到尘埃里”。她毋宁说是一个缺乏家庭关爱和正常父爱的女孩,潜意识里恐怕还是非常需要关怀和男性的爱的。她其实是一个红尘中的女人,需要的不是独立的生活,而是执子之手。所以她要说“百转千回的爱,最终还是会留下些什么”。留下些什么?对世俗情爱的恋恋难舍。

回头说说《小团圆》。《小团圆》对张爱玲的生活描摹真实到让人不忍卒读。张爱玲以前也有过一些自传体的文字面世,但是全没有《小团圆》来得彻底。以前遮遮掩掩欲说还休,这一次一并公之于众,张迷们几乎要被炸晕了。她原来对自己很不自信,她原来对堕胎这么了解,她……还是那个正大仙容的张爱玲吗?人们以前想象,她是多么善于解读人世苍凉的通达女人。读了《小团圆》,大概有点明白,她也是多么柔弱的女子,她的强悍其实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伪装。不得不说,我在开头说张爱玲是一个独立女性作家,这个定义也不算十分准确。

《小团圆》最值得推敲的是它的序。从这篇序就可以看出来,父母辈和子女辈的动机是多么南辕北辙。宋淇夫妇在世时一直不愿出版《小团圆》,虽然也舍不得销毁。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这本书对张爱玲不好。宋以朗(宋淇之子)花费了很多笔墨来证明自己出版《小团圆》是对的,惟一的问题就是没有想过这本书对张爱玲如何。我怎么看都觉得在“这本书对爱玲不好”面前,他的长篇大论逻辑非常严密,但是情感非常苍白。

情感才是真相。张爱玲一生密密编织的人生密码,在“小团圆”面前,露出了冰山一角。我们在一种不伦的偷窥心态下,看完了这出版史上奇特的篇章。这不是什么兴高采烈的大团圆,这只是一个尴尴尬尬的小团圆,是独立女性的“小团圆”,也是《小团圆》的“小团圆”。

话题:



0

推荐

李多钰

李多钰

69篇文章 6年前更新

笔名子非鱼,资深传媒人,专栏作家。 blog.sina.com.cn/youfish t.sina.com.cn/liduoyu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