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因为发展,一个印度的茶水男孩比一个美国革命路上陷入发展困境的中产阶级女性幸福多了。

大概是在呼应那一种潮流——山寨正在觉醒,而中产阶级已是穷途末路,今年北美电影颁奖季里的几部获奖热门文艺片虽然各有各的夺金绝招,大多悲情绝望,惟有《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以大团圆收场,片尾还要来一场印度人拿手的山寨歌舞把庶民的狂欢气氛推向高潮。

细思之下,今年北美电影颁奖季里弥漫的绝望情绪还真不完全是偶然;而《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以印度这一片热土为背景,迸发的彻底狂欢精神也若有所指。

《革命之路》:中产阶级的革命小径

貌似与众不同的威勒夫妇住进了一座位于革命路上的理想房子,介绍人吉温斯太太曾经认为他们是这座房子最理想的主人。他们和两个孩子生活在这里,一切都看似很理想。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慢慢了解到,女主人爱普莉需要的并不是一座理想的房子,而是一个自己可以参与的未来。她热情地谋划全家搬到巴黎去,她工作,她的丈夫弗兰克在家做他想做的事情。弗兰克也一度为之心动。这样一个小小的梦想即使实现不了又能怎样?但是故事的结果令人触目惊心。革命路上一对中产阶级夫妇的小小内心革命,最终悲情收场。

《革命之路》虽然大热金球奖,却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主题。女权主义者大概愿意把它看成女性困境的教课书,其实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可以从中看出普遍的生存困境。这个困境套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描述就是:人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这三个层次的基本需求之后,生活的基本需求便不再有激励作用,他们开始渴望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两种高级需求。自我实现无望,再美满的生活也形同监狱。套用一句文艺腔:假如未来像现在一样一览无余,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革命路的生活模式曾经是美国中产阶级的典型生活方式。郊区、别墅、草地、儿女、狗、车子。虽然每一家的房子造型不同,生活道具却大同小异。我有一次在上海一片跨国公司驻华高管的别墅区闲逛,看到每一家都有一个车库,车库里除了型号不同的车外,还悬挂或堆放着基本相同的孩子的玩具,滑板车、自行车等等。我能想象他们大同小异的家庭生活。与那些还在生存需求上奔波的阶层相比,中产阶级看似样样得到了满足,恰恰最缺乏满足感。基本的生活需求已经无法激励他们,高级的需求又无法实现突破。最糟糕的是,他们一般受到严格的高级教育,代表社会中最普遍的教化和秩序标准。所以,革命路上的生活虽然痛苦不堪,生活在这条路上的人们也常常嚷嚷着要革命,但是那革命最多也就是一点内心的小挣扎与小变态罢了。那些尚未过上这样生活的人,恐怕还在努力地想往着这条路上的风光呢。

中产阶级的生活困境是美国电影人偏爱的题材。《革命之路》的导演萨姆·门德斯在9年前拍过一部《美国丽人》,狂扫72届奥斯卡包括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在内的五项大奖。《美国丽人》说的是中产阶级的中年危机,凯文·斯派西的表演令人信服。基于此,虽然萨姆·门德斯的现任太太凯特·温斯莱特对《革命之路》一片谋划多年,并且再度携手《泰坦尼克号》的老搭档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搭档演出威勒夫妇,虽然温斯莱特的表演绝不逊色于凯文·斯派西,但是她无法靠这部电影斩获奥斯卡是必然的。奥斯卡甚至连让温丝莱特凭这部影片获得提名都不考虑。

尽管奥斯卡并没有青睐《革命之路》,《革命之路》却有当下时代特色的悲情代言色彩。如果换一个眼光看待这部电影,我们甚至可以来探讨一下,革命路的生活方式与次级贷的关系。革命路本已经是一条并不幸福的道路,但是这条道路竟然在21世纪的美国大地上向本无力负担这种生活的阶层铺开去。美国社会的经济崩溃由此展开。不仅如此,这种中产阶级的生活样板还在世界范围内扩张,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学习榜样。这次经济危机是否会改变国际社会上蔚为壮观的经济拉动式生存格局?真正的生活革命能否展开?恐怕不能这么乐观。

《朗读者》:文盲,知识分子造

《朗读者》原著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一位法官。1995年小说发表后随即畅销。这部小说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畅销小说的一切因素,忘年恋、罪犯、秘密、生死,但是又从来没有被严肃文学界忽略过。它探讨的命题不完全是纳粹的罪与罚,也是个人微小的自尊在抵御强大的社会力量时所能穷尽的一切奇特的可能。

电影的表演堪称伟大,凯特·温丝莱特扮演的汉娜无疑会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形象,米歇尔的年轻扮演者也很出色。一个问题是,《朗读者》用一种知识分子愿意接受的方式,叙述这个不识字的女文青如何面对一场荒谬的战争审判。作者通过米歇尔之口问:“她认为做一个文盲比做一名罪犯更丢脸吗?”最有趣的是,这位不识字的女人文学品味非常高雅,喜欢的都是最经典的文学名著。作者也许太急于为人物辩护,让他的人物和德国文化紧密地挂钩。这样的安排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太像一场文学化的安排,很难发生现实的联系。

汉娜这个文盲,归根到底是知识分子造出来的。一个内心很文艺的纳粹女看守是不是更让人同情?也许,反推过去确实会有这种感慨:如果不是战争,一个纳粹女看守也许可以是一个文艺女青年。但是,这也并不能减轻一个罪犯在面临杀戮时应有的个人良知与忏悔。

《朗读者》很难问鼎奥斯卡最佳剧情片,这种中产阶级情调的东西不具有现时代的代表性。温丝莱特也许可以凭此片获得最佳女主角。从振兴不断低迷的收视考虑,奥斯卡既然已经给了茱莉和皮特最佳红地毯男女主角的机会,让泰坦尼克号当年风光无限的男女主角再次风靡也是应有之意。毕竟,温丝莱特已经俨然引领了好莱坞的未来。

《返老还童》:一无所有的宿命伤感

又一部中产阶级情调的片子。它会在奥斯卡大热毫无疑问基于当下美国经济的低迷。低迷的时候最适合回忆,带着伤感与自怜。

一个遗世独立的人。他遗世独立,是因为他逆时间之流而上,出生时是一个老人,当别人逐渐老去时,他逐渐年轻。他无法与人携手,必须不断抛弃,在短暂的交集后,必须选择一种完全孤独的人生,最后在襁褓中死去。

孤独,失去,一无所有,乃至于失去一切记忆……看到最后,悲从中来,不可断绝。真是让人哀到伤的片子啊。这哪里是老美的一贯作风?看来危机心态真是深重。

我不相信《返老还童》会获得奥斯卡最佳剧情奖。给大家一个悲伤与回忆的机会,也就够了。虽然导演大卫·芬奇拍过《七宗罪》和《搏击俱乐部》,导演生涯几乎没有失过手,是绝顶的高手,这也并不意味着《返老还童》就必须获奖。当然,皮特来演这个奇特的返老还童者,还是很有说服力的,走红毯的时候,可以多给他和茱莉一些掌声。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庶民的狂欢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导演也是一流高手,曾经名噪一时的《猜火车》的导演丹尼·博伊尔。

说到这里,忍不住赞叹今年北美电影颁奖季真是实力派导演大集结。前面已经提到,《返老还童》的导演是大卫·芬奇,《革命之路》的导演是萨姆·门德斯。《朗读者》的导演其实也很厉害,是《时时刻刻》的导演史蒂芬·戴德利。有人说今年跟1994年的情况类似,《阿甘正传》、《肖申科的救赎》、《低俗小说》、《真实的谎言》、《狮子王》,佳作迭出,1994年是“上帝想看电影了”,2009年则是“上帝他妈的终于又想看电影了”。这种腔调稍微夸张了些。跟1994年比起来,2009还是欠一些生猛,多一些悲情。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2009年里最不悲情的一部。故事来自于印度一名外交官的小说《问答》,围绕一个有奖电视问答节目,展开对印度下层生活的描述,其中有贫民窟生活图景、宗教冲突、泰姬陵的骗子导游、残忍的丐帮老大、疯狂的黑社会杀手、屈打成招的警局……尽管它的故事背景如此悲惨,主人公杰玛却终于用对命运的信念赢得了生命的奖赏。

丹尼·博伊尔近些年的片子走悬疑惊悚的青年文化路线,走得不太好。不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跳了出来,把视野放在了辽阔的正在飞速发展的印度。因为发展,所以再悲惨的生活环境,也看似很有前途,充满奇迹的可能。这部片子的聪明之处就在这里,没有耍弄悲天悯人的思想深度,也没有把关于印度的想象搁浅在现实的泥潭中,它就是要在肮脏中看出美丽,从绝望中看到生机。在这片当代印度斑驳陆离的山寨上,主人公杰玛一路高歌,勇往直前。他跳入粪坑只为追星;他从宗教冲突中逃生,失去母亲,但是获得了女友;他在哥哥的帮助下摆脱了丐帮老大的残害,没有成为街头乞讨的盲童;他踏上时代的列车,被扔到泰姬陵旅游圣地脚下,当上了骗子小导游,不时享受一下美国时间;他失去女友,又找到女友,再失去再找到再失去……他不再是一个小骗子小偷,他成为一家电信公司的茶水男孩……他得到了命中注定的一切。

有人因此不解,为什么印度人也对这个片子甘之如饴呢?它展现了印度那么多的黑暗面。

印度人有什么理由反对这个片子呢?它把多么生机勃勃的精神气质给了印度。那片混乱肮脏危险的土地,因为这种精神气质,显得多么富有魅力。如果这部影片获得奥斯卡奖,就更加有魅力了。

那也是全世界正在渴望的魅力吧。

发展的魅力。发展,真是硬道理啊。因为发展,一个印度的茶水男孩比一个美国革命路上陷入发展困境的中产阶级女性幸福多了。废话许多,其实今年北美电影颁奖季真正的观后感就是这么一句。

(文章写于2月中旬,成文时尚未得到印度人反对《贫民》一片的消息,后消息传来,我有点失望。)

话题:



0

推荐

李多钰

李多钰

69篇文章 6年前更新

笔名子非鱼,资深传媒人,专栏作家。 blog.sina.com.cn/youfish t.sina.com.cn/liduoyu

文章